云南旅游最佳时间 - 郁山古镇

2024-02-27 00:00 615 浏览
 

光芒四射的郁山盐文化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巴渝乡村旅游

 

提到盛产盐的地方,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巫溪宁厂,而有五千年产盐史的彭水县郁山古镇,却鲜为人知。金秋时节,我来到向往以久的郁山,踏上了郁山盐丹文化寻根之旅。

早在五千年前,郁山先民就发现伏牛山中有一汩汩流淌的盐泉,从此开始在此取水煮盐。郁山因盐而兴旺,因盐而闻名九州,成为了武陵山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。以时间为经,以工艺发展为纬,经纬交织出辉煌灿烂的盐丹文化。

郁山历史悠久,汉时在此置涪陵县,三国蜀汉章武元年设涪陵郡,唐高祖武德元年置黔州,宋嘉定元年因盐泉似白玉而置玉山镇,明景泰元年代宗朱祁钰即位, 因避讳更名为郁山镇,此名一直沿用至今,无论是县、郡、州更迭,治所皆设在郁山,千年古镇名副其实,这样的古镇在彭水在重庆甚至在中国都算是可圈可点。

穿过太平桥,便来到郁山盐厂旧址。为了理清郁山盐业发展脉络,我在古镇找到正在院里喝茶的刘大爷,老人今年八十二岁高龄,但身板硬朗,声音洪亮,郁山历史掌故、资源特产、风土民俗,老人如数家珍。刘大爷向我介绍,该厂建于民国初年,鼎盛时期有工人300多人,是近代以来郁山规模最大的盐厂,八十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,盐厂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,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,日渐萧条凋弊,渐渐淡出视野。老人很健谈,看来是找对人了。如今盐厂大门紧闭,部分房顶腐朽塌陷,瓦砾遍地,杂草丛生。透过残垣断壁,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。

此行到郁山,我最为感兴趣是盐的生产过程和盐业发展演变,从发现盐泉到生产出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是先民千百次的试验结晶。特别是在古代,作坊式的生产模式,繁琐的流程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。在当时条件下,信息不畅,与世隔绝,没有技术指导,也没有地方可以学习借鉴,只有数代人不断实践,费尽心血,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,才最终生产出了盐,这也充分展示出郁山人的聪明才智和敢于挑战的精神。

从刘大爷的述说中,我对郁山盐工艺流程进行了复原,其步骤大致可以分为输卤入池、泼炉印灶、掘灶制卤和入锅熬盐。卤水输送到产盐的作坊时,由于卤水含盐量较低,需采用泼炉印灶的方法提高浓度。当炉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,将卤水通过竹笕或卤水沟印(印为方言)炉中土球上,慢慢渗入土球的过程中,炉内高温会使水分蒸发,而盐分就留在土球。每隔一段时间印水一次,印水是技术活,也是盐工必须需掌握的技巧。经过一段时间后,土球内的盐分饱和,形成盐土。然后将盐土内的盐分淋滤成浓卤饱含盐分的土球取出后,敲碎成小块,淋卤池的前池内,卤水充分吸收盐土内的盐分,浓度得到极大提高,浓卤经过滤沉淀后,通过管道等方式输送到浓卤池内储存,最后倒入盐锅进行熬盐

经过盐民数千年的不断探索,产盐工艺日臻完善,到明清时期,郁山盐业空前发展,从水熬练到成品的保存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。遥想当年,产盐的作坊人声沸腾,往来的盐商络绎不绝,盐道上运盐的队伍源源不断,郁山是何等的繁华。

共和国开国元帅贺龙,也和郁山盐业有一段渊源,为郁山盐丹文化增辉添彩。沿老街后坡拾级而上,爬完一溜光滑陡直的石梯,便来到怀龙亭。此亭建于民国十三年,是纪念刚离任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六九旅贺龙旅长而建的。当年贺龙部队奉命驻军郁山,他在此一面整治军纪,操练士兵,一面兴利除弊,振兴盐业,促进地方经济发展。为了保护盐业正常秩序,维护郁山老百姓的切身利益,对欺行霸市、巧取豪夺的盐商,果断的进行镇压。一时间郁山政务清明,百姓安乐,贺龙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。贺龙元帅对郁山盐业的发展,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。贺龙部队离开后,当地老百姓自发的捐资修建了这座亭子以作纪念。政声人去后,芳名留千古。

近年来,有关部门着手发掘郁山盐井遗址,对郁山盐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,尘封已久的郁山盐丹文化将重放异彩!


<
分享:
相关内容
相关推荐
免费获取定制行程
  • 15174421088 微信同号
  • 13307448811 微信同号
  • 825210@qq.com
热门内容